彭智教授:「吃得好」、「心情好」的肿瘤患者

摘 要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起看2021 CGOG胃肠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精彩内容! 2021年6月16日-20日,为期五天的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2021年会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起看2021 CGOG胃肠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精彩内容!

2021年6月16日-20日,为期五天的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2021年会圆满落幕。本次CGOG年会以“创新、传承、协作”为主题,立足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与转化,聚焦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难点与热点、精准治疗探索方向。

“医学界肿瘤频道”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做客“名医功夫茶”现场,与主持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舟桥医生分享胃癌治疗以及胃肠道营养精彩内容。



胃癌营养与心理康复治疗不容小觑

医学界:沈琳院长团队针对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结果惊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

彭智教授:因为当时对胃肠肿瘤尚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既往大家普遍不够重视胃肠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随着肿瘤治疗手段取得一系列进展,随之产生的心理康复及营养支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种情况,沈琳院长团队于2015年开展了这项研究[1],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康复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多学科讨论。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Ⅲ期研究。纳入初诊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患者38例,以2:1随机分配至早期多学科支持治疗联合一线标准治疗组(ESC组)或一线标准治疗组(SC组)。依照研究方案,ESC组患者在化疗前由多学科团队完成营养状态、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QoL)评估,制定个体化及心理支持治疗方案。

开始化疗后,ESC组患者每3周进行周期性评估并调整干预措施;SC组患者不接受多学科团队的早期主动干预,但有权根据自身情况或医生建议进行营养及心理咨询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重点包括QoL评分、客观缓解率(ORR)和不良反应(AEs)。

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联合标准一线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可显著延长晚期食管癌、胃癌患者生存时间,OS从11.9个月延长至14.8个月,显著降低32%死亡风险。



早期营养及心理干预联合一线标准治疗显著延长晚期食管癌、胃癌患者中位OS

值得关注的是,胃癌患者群体的营养及心理康复支持治疗可不受地区限制进行开展。此治疗理念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改变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等)晚期患者的临床结局。该研究增加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揭示了营养支持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咨询等可改善患者生存现状。这项研究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也进行了相关推荐。

营养评估动态化,任重而道远

医学界:何时开始为肿瘤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以什么样的频率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彭智教授:每一位肿瘤患者都需进行营养评估,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举例,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可能存在进食哽咽的问题,进食量远远达不到机体需要量。进行相关治疗后,患者进食情况改善,且体重与进食量发生变化,此时对该患者的营养评估也需进行调整。目前,消化内科已常规开展肿瘤患者营养评估工作。

此外,除了临床医生,患者也可自行进行营养状况评估。例如,患者可以判断自身体重有无明显下降。专业的膳食营养指导还可向医院营养科进行咨询。在这方面,医生和患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肿瘤患者营养认知有误区,

“不吃”和“大补”需摒弃



医学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存在哪些误区?

彭智教授:我们经常谈及的“忌口”问题,即“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对肿瘤患者来说是比较大的认知误区。因为肿瘤患者需尽可能增加营养物质摄入,以保证机体能承受一系列治疗。例如,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治疗及晚期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应给予肿瘤患者高蛋白、营养均衡的饮食。

而诸如食管癌、胃癌等进食存在困难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往往会摄入过多成分复杂的“补品”,这也对肿瘤患者无益。另有一些肿瘤患者,过分依赖“营养液”的输注,认为只要输注了“营养液”,就可以不用另外进食,但不经口进食可能会严重影响胃肠功能。通常情况下,胃肠肿瘤术前准备的过程中,可为患者输注一定的“营养液”,并嘱患者禁食。

目前,在快速康复治疗理念下,临床提倡肿瘤患者术后尽早经口进食,以恢复胃肠功能,通过经口进食能达到每日机体的营养需求,“营养液”输注便不做优先考虑。

治疗合理“排兵布阵”,

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医学界:今年,您以一作身份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研究,探讨了胃癌一线免疫治疗联合方案的有效性,这项研究对中国患者有怎样的意义?

彭智教授: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治疗手段相对而言较为有限。开展该研究的时间较早,当时Ⅲ期研究结果尚未公布,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能否采用一种综合治疗手段,合理“排兵布阵”,尽可能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

另外值得考虑的方面是:中国的胃癌患者基数庞大,设计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故在患者维持治疗中加入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该研究主要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共纳入48例患者。这类胃癌患者一线治疗先选择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标准化疗方案,再加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4-6个周期后,如果患者未出现进展,再进行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的维持治疗。

目前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患者入组即将完成,纳入800余例。当此研究开展至Ⅱ期时,中位OS达14.9个月,对比传统的化疗方案,OS方面表现出提升。

胃癌早诊刻不容缓,

呼吁普及胃镜检查



医学界:要实现胃癌的早诊,临床医生和大众还要做哪些工作?

彭智教授:胃癌早诊的关键步骤是胃镜检查,这也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日本推荐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进行筛查。因此,我们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不能等到出现症状再进行检查。值得注意的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在更早期进行胃镜筛查。不少人难以耐受胃镜检查,但目前可以选择无痛胃镜。不论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还是非医疗专业人士,都需重视胃镜检查。

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真正学有所获、治有所得

医学界:您作为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专委会青委主委,后续工作会进行哪些布置?

彭智教授: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专委会青委由内科、外科、放疗及病理科等行业专家构成,疾病诊疗多学科理念贯彻始终。

青年医生开展临床工作时,与患者沟通接触多,学会成立后,一大工作重点是与医生之间展开更多的学术交流,以期碰撞出治疗思维的火花,推动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及胃癌防治的发展;另一大工作重点是,推动诊疗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学会的支持下,开展培训与教育工作,让更多医生学有所获,更多患者治有所得;值得关注的是,还可以为患者与家属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其提供肿瘤相关诊疗知识。

专家简介



彭智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

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委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介入分会化疗免疫委员会委员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 Lu Zhihao,Fang Yu,Liu Chang et al. Early Interdisciplinary Supportive Care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Esophagogastric Cancer: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Clin Oncol, 2021, 39: 748-756.

不想错过大咖1对1交流机会?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大力

审核专家:彭智

责任编辑:Sweet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